三年前讨论教材时,我曾发表了一点意见,意即国外编好一本书可以致富,国内编书一为完成任务,二为评职称,因此属于应付交差。当时我自己也有一个编教材的任务,感觉是赶鸭子上架,被逼无奈。
这三年来由于本人的拖延症加一点完美主义,因此没有完成这个编教材的任务。倒是把这门课国内外各种版本的教材读了许多。感觉自己收获很大,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着实有些改变。现在限于本人的这门课来谈谈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光说国内教材差就偏颇了,国内有好教材,绝对不比国外优秀教材差。国外也有很一般的,只不过你都没看到。
教材好不好的标准。那些浅尝辄止,然后就大加臧否的观点,我觉得是不合适的。你根本没下过苦工,不了解这门课的特点、难易,你的观点没有参考价值。譬如我作为非物理专业,曾经花了些时间来自学量子力学,曾谨言那本量子力学我就啃不动,清华那本物理(量子力学部分)倒是让我有些受益。那我可以批评曾谨言编得烂吗?我没好意思。我觉得要批评一本教材,至少得学到考研的水平,读过三本以上不同版本。
好教材的标准是什么?除了错误少等明显的要求,其他比如易学易懂、内容丰富等标准其实就不一定了。首先一本教材是一门学科的一个小小子集,只能完成其有限的任务。大而全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。其次教材需要完成的目标,往往彼此存在矛盾,存在取舍的问题。
一本教材总是要完成两个任务:一是介绍一个知识体系;二是帮助学生掌握这套体系。前者强调完整系统,后者强调循序渐进,易学易懂。很多时候这两者互相矛盾,难以兼顾。前者需自下而上,从底层的理论基础开始,搭建大厦,然后触及应用。比如高数一来就是那套epsilon-delta,往往让人感到抽象生涩。后者要自上而下,洋葱剥皮一样的,从大家都了解的表层现象谈起,一层层的揭开整个体系。比如很多线性代数从行列式开始,这种就会被人批评结构支离破碎,不知所云。(这里拿大家都熟悉的数学举例,我不是数学专业,不一定准确,大家知道意思就行。)完全自下而上和完全自上而下问题都很大。所以很多教材都是两种导向的折中,怎么折中,这就不仅是学术、技术,也是艺术了。
优秀教材就是在易于学习但碎片化,系统完整但高门槛,这两方面平衡做得比较好的。但这种好,又是因人而异的。因“师生”而异。
先说因“生”而异。一个学生,出于不同的目的,具有不同的能力,处在不同的阶段,他对教材的需求是不同的。仅出于了解一二的目的,那看本“大话”、“漫画”足矣;想要系统掌握的,自然是另一回事。数理功底好、抽象思维强的,可以读更偏向系统的;反之亦然。TOP学校和普通学校就不会用同样教材。同一个人,初学某学科,最好选易学的;已有基础要提高,自然选更系统全面的;初学却被难住,可以换本门槛低的甚至先读本“大话”。所以很多人自身条件不同,评价教材的结论会各有偏颇。
再说因“师”而异。这当然指课堂学习,合格的大学教师都不会照本宣科,会按自己的思考和倾向来教学。这种情况下,学不好基本上不是教材的问题,而是教师或学生的问题。能够编教材的老师,自然都是优秀的老师。他们讲授凝聚自己思想的教材,效果当然是最好的。相比采用公认的优秀教材,恐怕仍是更好的。所以我认为国家用评职称等等鼓励教师编教材,是很好的措施,这是鼓励教师思考总结自己教授的课程。即使自编教材不是更好,教师一定会变得更好。而且一代代迭代下来一定会有更好的教材。即使普通教师,他熟悉的教材,效果也会好些。毕竟我们即使可以随意选择教材,也不能随意选择教师。
所以排除特例,没有差的教材,只有不适合你的教材。面对你觉得“差”的教材,首先尽量调整自己的思维,跟上教师的节奏,可能会有柳暗花明的时候。其次当然可以去找几本优秀教材,选择最适合自己的。但选择本身也需要一定水平。总之,要么你天赋异禀,一遍即过,要么就得投入足够时间精力,多迭代几遍。
另外很多人强调自学。我认为自学非常重要,但毕竟是不得已的选择。许多教材前言上写着,“也”可用于自学,为自学者服务就不是多数编者的首要目的。同等条件下,和教师交流互动一定会带来更好的效果。你可以通过mooc学习,但无法同老师交流。即使你的老师水平比mooc老师差得很远,他至少当助教是合格的。
标签:
Copyright © 2015-2022 财富头条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0 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